房屋安全检测鉴定是应对建筑老化、灾害风险及使用功能变更的核心手段。我国既有建筑存量巨大,部分建筑已接近或超过设计使用年限,加之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和不当改造的威胁,系统性鉴定成为保障公共安全的关键环节。然而当前实践仍面临多重挑战:
19502003359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5-08-18 热度:20
房屋安全检测鉴定是应对建筑老化、灾害风险及使用功能变更的核心手段。我国既有建筑存量巨大,部分建筑已接近或超过设计使用年限,加之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和不当改造的威胁,系统性房屋鉴定成为保障公共安全的关键环节。然而当前实践仍面临多重挑战:
技术能力不均衡:房屋鉴定机构资质参差,部分单位专业技术设备投入不足,人员存在“凭经验鉴定”现象,影响结果准确性。
责任机制缺位:房屋安全责任人委托意识薄弱,或出于成本规避鉴定;部分鉴定机构出具模煳报告,推诿法律责任,加剧安全隐患。
现场条件复杂:既有建筑资料缺失、结构隐蔽、荷载历史难以追溯,给检测带来不确定性。
房屋安全检测鉴定需根据鉴定目的和对象差异,选择适用的标准规范:
1、可靠性鉴定
适用场景:房屋达到设计使用年限需继续使用、改建扩建、用途变更或存在明显结构损伤(如裂缝、倾斜)。
核心标准: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适用于民用建筑的整体安全性与正常使用性评估,涵盖结构承载力、材料强度、构造措施等。
《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144):针对工业建筑的特殊需求,强调生产环境对结构耐久性的影响。
《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GB 55021):提供统一的技术框架,指导鉴定与加固方案的制定。
既有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均按“构件—子单元—鉴定单元”三级递进评定,兼顾安全性、适用性与耐久性。
2、抗震鉴定
适用场景:原设计未考虑抗震设防、抗震设防要求提高,或房屋经历地震后需评估恢复性。
核心标准: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明确抗震性能评价指标,包括结构体系合理性、薄弱部位抗剪能力及整体稳定性。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作为抗震鉴定的参考依据,规定抗震设防烈度及构造要求。
3、危险性鉴定
适用场景:房屋存在明显危险构件或整体危险迹象(如地基沉降、基础塌陷、承重构件断裂)。
核心标准:
《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 125):通过构件安全性等级划分(A-D级)判定房屋危险程度,重点关注地基基础、承重墙、梁柱等关键部位。
《农村住房危险性鉴定标准》(JGJ/T 363):针对低层农村自建房的特殊性,简化鉴定流程并突出经济实用性。
4、完损性鉴定
适用场景:适用于日常维护检查、交易前评估及灾后初步损伤确认等场景,通过评定完损等级,可作为房屋维修、管理等的参考依据。
核心标准:
《房屋完损等级评定标准(试行本)》(建设部城住字〔1984〕第678号):评定房屋完损等级,将房屋完损程度分为完好房、基本完好房、一般损坏房、严重损坏房和危险房。
5、专项鉴定
适用场景:既有建筑屋面加装光伏(荷载增加)、建筑加层(结构体系改变)、局部承载力不足检测、非荷载因素裂缝成因分析、火灾后结构剩余承载力评估等特定需求场景。
核心标准: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明确光伏设备、加层新增荷载的计算原则,为结构安全性评估提供依据;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针对加层或荷载变更后的结构,判定其安全性与适用性等级;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规范局部构件的材料性能、尺寸偏差检测方法,确保数据可靠性;
《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784):针对裂缝分析,提供混凝土强度、钢筋锈蚀等参数的检测流程;
《火灾后建筑结构鉴定标准》(CECS 252:2009):通过损伤层判定、剩余承载力计算,评估火灾对结构安全的影响。
无论是何种既有建筑鉴定类型,现场工作均遵循“先宏观后微观、先整体后局部、先定性后定量”的原则,技术流程可概括为六个环节:
(一)前期准备
核查产权、设计、施工及历次维修资料,明确鉴定目的与范围,制定检测方案并通过技术审查。
(二)初步调查
场地与地基:观察周边地面开裂、邻近基坑、地下水位变化;
结构体系:核对结构形式、层数、平面及竖向布置规则性;
使用历史:调查荷载变化、功能改动、灾害记录;
表观普查:标记裂缝、倾斜、腐蚀、剥落等损伤分布。
(三)详细检测
几何与变形:全站仪、水准仪测定整体倾斜、沉降速率;
材料性能:回弹—取芯综合法推定混凝土强度,贯入法检测砌体砂浆,里氏硬度法复核钢材强度;
构件损伤:超声波、雷达探测内部缺陷,红外热像识别空鼓及渗漏;
构造措施:核查圈梁、构造柱、节点连接、支撑系统等抗震构造;
荷载与作用:现场实测恒载、活载并与设计取值比对,必要时布置长期监测。
(四)计算分析
将现场检测数据与设计规范对比,验证结构性能。使用专业软件(如盈建科、MIDAS)建立模型,模拟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响应;核算承载力、抗震性能(层间位移角限值)、裂缝扩展趋势等。
(五)综合评定
依据所引标准条款,对构件、子单元、鉴定单元分别给出等级;对灾后或危房鉴定,还需给出危险点比例和处理优先级。当可靠性或抗震能力不满足要求时,提出限制使用、加固、拆除或进一步监测的建议,并提示后续复检周期。
(六)报告签发与资料归档
报告应包含:项目概况、检测依据、仪器设备、测点布置图、原始记录、计算过程、评定结论及处理建议。实行编制、审核、批准三级签字,加盖CMA章及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章。纸质与电子档案保存期限不少于六年,确保全过程可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