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部分地区在既有屋面增设光伏项目审批中,仅要求建设单位提交设计院出具的荷载复核报告;另一些地区则相对灵活,允许企业在荷载报告与结构安全鉴定报告之间择一提交。这种做法虽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流程,但从国家现行技术规范角度看,存在合规性风险。
19502003359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5-09-26 热度:63
在绿色能源浪潮的推动下,利用既有工业厂房、商业建筑屋面增设光伏系统,已成为众多企业的首选。然而,在既有建筑物的屋面增设光伏系统,其首要前提是确保建筑本体结构的安全。既有屋面结构安全评估的规范要求,各地执行标准存在差异,亟需统一认识、规范操作,以确保建筑安全和光伏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目前,部分地区在既有屋面增设光伏项目审批中,仅要求建设单位提交设计院出具的荷载复核报告;另一些地区则相对灵活,允许企业在荷载报告与结构安全鉴定报告之间择一提交。这种做法虽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流程,但从国家现行技术规范角度看,存在合规性风险。
一、认知误区
当前各地区对于屋面光伏项目的结构证明材料要求不尽相同,导致市场出现了一个关键的认知误区:认为由设计院出具的荷载计算报告足以证明结构安全。
荷载报告的局限性:这份屋面荷载报告通常是基于理想的原始设计图纸进行的理论验算。它假设建筑结构完好如新,材料性能完全达标。然而对于一栋已使用多年的建筑,其屋面结构在长期荷载、环境侵蚀、潜在损伤等因素影响下,实际状态与图纸设计状态往往存在显着差异,根据原始设计图纸复核的荷载报告无法反映建筑当前的“健康状况”。
房屋安全鉴定全面性而一份由专业鉴定机构出具的房屋安全鉴定报告,是一次全面的“结构性体检”。不仅仅进行纸面计算,更核心的工作在于现场实体检测,包括混凝土强度、构件配筋、构件尺寸、裂缝、变形、锈蚀情况等。房屋安全鉴定报告基于检测得到的真实数据,对结构当前的承载能力进行复核,从而得出科学、客观的安全结论。

二、规范强制要求
国家强制性规范为为何必须进行安全鉴定提供了明确且不容置疑的依据。
《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50797-2012)第3.0.7条要求在既有建筑物上增设光伏发电系统,必须进行建筑物结构和电气的安全复核,并应满足建筑结构及电气的安全性要求。特别强调这应是基于现场结构实体检测结果的承载能力复核,从技术层面明确指出,安全复核工作必须扎根于现场实测数据,而非纸上谈兵。
《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GB 55021-2021)第2.0.2条作为国家强制性工程规范,其要求具有法律效力。该条款明确列出必须进行鉴定的七种情形,其中第二条“改建、扩建、移位以及建筑用途或使用环境改变前”与屋面增设光伏的场景完全吻合,安装光伏系统正是改变了屋面的使用用途并增加了永久性荷载。另外,若建筑已达到设计工作年限(第一条),或存在质量缺陷、损伤(第五条)等,鉴定更是必不可少的前置环节。
从法规符合性角度出发,屋面增设光伏项目必须进行房屋安全鉴定,这并非可选项,而是确保项目合法合规的强制性要求。
三、房屋安全鉴定的核心价值
房屋安全鉴定在光伏项目中的价值远不止于提供一纸证明,其核心价值在于:
精准评估现状承载力:通过检测,发现结构中隐藏的缺陷,如混凝土碳化、钢筋锈蚀、节点松动等,从而准确评估屋面在当前状态下能否承受新增的光伏荷载。
规避安全风险:避免因结构承载力不足导致屋面变形、开裂甚至坍塌等严重安全事故,保障企业财产和人员安全。
为加固设计提供依据:若鉴定发现承载力不足,鉴定报告会提出科学的加固建议,为后续的加固设计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避免“过度加固”或“加固不足”。
明确责任,规避法律风险:一份权威的房屋安全鉴定报告是划分各方责任的重要依据,保护建设单位、投资方和运营方的合法权益。
在推动绿色能源发展的道路上,结构安全是不可动摇的底线。对于既有屋面光伏项目,我们必须正视规范要求,摒弃对“荷载报告”的片面依赖。房屋安全鉴定是评估建筑结构真实承载能力的唯一科学途径,是光伏系统安全运行的“结构基石”。将全面的房屋安全鉴定作为项目启动的强制性环节,是行业走向成熟、规范的必由之路。
